中新网义乌11月29日电(董易鑫 单光辉 陈浩洋)来自也门的傲山在浙江义乌工作生活已有10多年,能说一口流利中文。他说,这归功于社区的汉语班。而让傲山自豪的是,他上汉语班的课程费,是平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获得的积分兑换来的。
义乌被称为“世界小商品之都”,吸引了不少外商常驻。因为距义乌国际商贸城较近,当地鸡鸣山社区居住着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位外籍人士,被称为“联合国社区”。
鸡鸣山社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池圣灵 供图
从2003年社区成立起,工作人员每年都会走访居民、收集民意。学中文是“洋居民”呼声最高的需求,社区汉语班应运而生。
“不管是不是住在社区里,我们都不拒绝,也不收钱。想上课,就用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的积分来换。”鸡鸣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工池圣灵说,每个学员至少需要累计参与志愿服务18个小时,才能完成汉语班课程的兑换。
为引导外来人员参与文明实践,该社区建立志愿积分双向服务机制,境外人员参与社区巡逻、文明劝导、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都可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培训课程以及洗车券、洗衣券等社区服务。
于是,鸡鸣山社区就有了这样一个“独特现象”:上课时,他是汉语班的学员,下课后,这位学员又成了社区志愿者或其他外语角的老师。来自哥伦比亚的乔白曾经是汉语班学员,现在是社区的西班牙语老师。“社区需要我,我自己也乐意。”他说。
如今,当地还成立了义乌国际志愿者联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张春明介绍,该联盟主要由校内国际学生和在义乌工作的外籍青年组成,先后已有来自60多个国家(地区)的300多名国际青年,志愿服务内容涉及社区服务、普法宣传、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以义乌国际志愿者联盟成员为骨干,义乌涌现一支又一支国际志愿者队伍:“外事先锋”志愿服务队现有来自韩国、意大利、伊朗等10多个国家(地区)的“洋志愿者”,3年来累计开展服务1万余人次;义乌首个外籍税收志愿者团队“蓝雁”由来自10多个国家(地区)的30多名常驻义乌的外商组成;义乌国际消防志愿者现有外籍消防志愿者400多名。
数据显示,鸡鸣山社区及周边常年活跃着2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多名外籍志愿者定期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时数已累计超5万小时。
11月中旬,第8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还走访了义乌“联合国社区”。“听说,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客商常驻义乌,这种开放和包容的程度让我非常感动,印象深刻。看到不分国籍、不分肤色的人们和谐相处,我感到尤为欣慰和高兴。”他说。(完)
中新网杭州11月29日电(奚金燕)近期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提“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要求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在共同富裕语境下,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和金融大省,浙江如何答好新答卷?
在日前举办的金融助力企业家善行联席会议上,金融业界、学界嘉宾围绕“探索善本信托,助企财富升维”主题开展深入交流,共话推动构建“慈善”与“金融”协同创新机制,引导资本向善、企业向善、社会向善。
金融助力企业家善行联席会议在杭州举行。主办方 供图
在中国,企业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上有着多重标签,是“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者,是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生力军。
然而透过这些光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企业家“富起来”之后何为?怎样让企业家觉得干企业越干越有用?这关系企业家群体发展后劲,也是事关国家发展大局。
作为“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践行善本金融”主题系列活动之一,本次会议成立了全国首个非营利、公益性慈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善行资本公益联盟”,并启动了“善本信托工程”。在与会专家看来,这是一把“金钥匙”,可以实现多维度破局。
首先,打开了企业家自身“向上发展”的新通道。
在浙江,许多企业家实现财富积累以后,往往会选择回报桑梓。从横店集团践行“四共”理念到万向集团设立“鲁冠球三农扶志基金慈善信托”,种种事迹表明,企业家对于实现社会价值有着极大需求。
“企业家是稀缺的资源”。如何让企业家在经济竞争领域实现“功成”后在社会建设领域实现“名就”?这离不开生态、制度和工具的供给,而“善行资本公益联盟”的成立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
据悉,“善行资本公益联盟”由浙商总会金融服务委员会、中国慈善家杂志社、浙江省长三角资本研究院、浙商银行等17家单位共同发起,是一个联结基金会、智库、协会、媒体、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慈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善行资本公益联盟”成立。主办方 供图
联盟成立后将推动实施善本信托工程,挖掘有价值的公益项目,构建公益金融理论研究体系,组建一支专注于公益慈善的金融顾问队伍,搭建正行向善的公益金融传播共同体与话语体系。
上述多项行动亦折射出:浙江金融机构正积极探索创新,助力企业家善行,实现金融与企业家的“双向奔赴”。
对于企业来说,“冒险与豪赌”往往在一念之间,这背后金融起到着“放大作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国”概念,并指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对金融回归功能性提出更高要求。
浙商总会金融服务委员会主任,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陆建强表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浙商银行迅速响应,作为善行资本公益联盟发起单位,依托联盟启动实施善本信托工程。善本信托的内核是关注社会和谐、弥合阶层撕裂,以资本向善引领企业向善,推动企业家深度参与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
区别于“一捐了之”的慈善模式,善本信托围绕企业自身产业生态、企业家出生地和企业所在地三大场景,重点打造传统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创新两类慈善项目,让企业家自主、可感知地做慈善。
“从金融向善走向善本金融,再到此次启动助力企业家善行的善本信托工程,是一个价值导向指引金融理论创新、从而推动实践探索的过程。”陆建强说道。
浙江省人民政府原党组成员郑宇民表示,社会主义金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政治性、人民性、普惠性、生态性,另一方面是商业性、专业性、营利性。成立资本公益联盟,设立善本信托,对企业家“财富观”有着重要启发,即关于财富升维的四个觉悟:对财富本质要觉悟,对财富去向要觉悟,对财富分配方式要觉悟,对财富存在方式要觉悟,即“藏富于天下”。
如其所言,“善本金融”这把“金钥匙”也帮助企业家开启了助力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当天,首批33家企业签署善本信托意向书。如温州的万洋集团拟出资500万元设立慈善信托,围绕扶贫济困、助学、乡村振兴等社会公益事业加大投入力度。
万洋集团董事长苏孝锋告诉记者,一直以来,万洋都有意愿为社会贡献一份薄力,“但捐款等传统模式,我们难以把握钱款走向。”在他看来,“善本信托”让企业家行善变得自主、可感知,投得更放心。
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看来,善本信托融合了家族信托、慈善信托以及支持家乡发展的经济信托三种功能,是一种复合型信托,深深植根于家国情怀的中国之善社会信托,必能以更大的张力推进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全面向善,成为一项积极奉献社会的事业。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慈善总会家风传承与慈善信托委员会总干事傅昌波认为,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应当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支撑者、塑造者,成为传承百代长青家族的复兴者、奠基者。要以金融创新为其赋能,助其高效且可持续地回报社会,实现善家传承及共同富裕,激发更大“时代回响”。
据悉,本次会议由浙商总会金融服务委员会、浙江省并购联合会、浙江省长三角资本研究院、浙江省普惠财富管理研究院、中国慈善家杂志社、影响力慈善研究院等机构共同主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