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9日电 日本《东京新闻》援引美军内部文件及日本政府相关人士报道,截至2023年1月,驻日美军横田基地内存有140万升被有机氟化物(PFAS)污染的水。若泄漏,将严重污染附近居民水源。
资料图: 2017年4月27日,一名男子骑着自行车经过驻日美军横田空军基地的大门。
超标3600倍 水源安全成隐患
报道指出,一份美军内部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1月,位于东京都的驻日美军横田基地内储存有140万升被PFAS污染的水,分别储存于该基地内的7个储水罐中。最高PFAS浓度超过每升18万纳克,为日本对地下水和河流PFAS含量暂定安全标准(每升50纳克)的3600倍以上。
据报道,PFAS污染的元凶,是基地内使用的泡沫灭火剂。2010年至2023年间,横田基地总共发生了8起泡沫灭火剂泄漏事件。美军相关人士表示,这些储水罐中的水原本的用途是,在火灾发生时与含PFAS的泡沫灭火剂原液混合,但设备故障令原液倒流水箱,造成污染。
有机含氟化合物被称为“永久性化学物”,被广泛应用于如泡沫灭火剂等多种工业产品中,如果长期大量饮用受污染的水,可能出现生殖问题,儿童的成长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日本东京一市民团体此前公布的针对东京都西部多摩地区居民血液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区接受血检的551份人体血液样本中,均检测出有害有机氟化物成分,其中六成以上受检居民的PFAS浓度达到“损害身体健康”的高浓度范围,而位于该地区驻日美军横田基地东侧居民的PFAS浓度超标尤为明显。专家认为,居民PFAS浓度超标的主要原因是长期饮用遭污染的自来水,美军横田基地可能是该地区地下水的最大污染源。
处理成本高 仍无解决方法
报道表示,美军方面似乎并没有推进横田基地污染水的处理计划,美军内部资料中没有谈及任何实际处理方法,这些污染水可能将被长期储存。
驻日美军横田基地在《东京新闻》的采访中,也没有提及污染水的处理方法,只表示“作为基地设施和环境的管理者,将继续遵守所有相关协议、义务、程序。”日本防卫省的负责人表示“正在向美方确认,无法回答”。
相关人士表示,也有人提出既简单又成本低的方案,即将污染水存放在蓄水池等待蒸发。对此,对PFAS有详细研究的京都大学副教授原田浩二警告称,如果蓄水池发生泄漏,污染水将渗入土壤,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美军资料也指出,PFAS“在土壤、水、大气中具有很高的移动性”,因此不能用一般的方法处理。有相关人士在讨论不恰当的处理方法的情况下批评说,“美国方面以《日美地位协定》(该协定赋予驻日美军对其基地拥有排他性管辖权)为盾牌,为所欲为。”
作者:刘培功(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一系列实招硬招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搭台子、解束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创造潜力、创业动力被极大激发。他们坚持“四个面向”,奋力投身铸大国重器、挺民族脊梁、立时代新功的生动实践,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露头冒尖,奋战在科技创新前沿阵地,啃“硬骨头”,破“卡脖子”难题,攻克了一大批核心和关键技术,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青春力量,展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和使命担当。
当前,我国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规模逐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能力显著提升。激励鼓舞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还需要摸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加快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为此,我们要在以下方面着力:
心系“国之大者”,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争当科技创新排头兵。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引导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将个人追求与科研报国相结合,把惠民、利民、富民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坚定创新自信、锐意创新创造,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百姓美好生活添砖加瓦。当前,应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着眼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发挥作用,聚焦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空天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命感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
营造良好科研生态,让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向下扎根、向阳生长。优良的种子需要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阳光雨露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优秀科技人才的成长同样需要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当前,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谋划,健全服务人才成长的基础制度,加快营造更加包容、更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以科学健全的培养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评价体系,托举包括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内的科研人员持之以恒深化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基础理论和底层原理,为未来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创新策源。
聚焦急难愁盼,当好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路上的知心人、热心人。当前,应进一步聚焦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所需所急,提出科学合理且可行性强的倾斜政策,推出更多符合青年科技工作者特点的专项政策,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降压。例如,支持引导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创业咨询、政策解读、产业链对接、上市辅导等一站式全周期服务。加强心理疏导和健康服务,积极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养老育幼等高质量服务,切实帮助他们消除后顾之忧。探索设立家庭教育、家政服务、心理咨询、社区服务等服务平台和热线,以“菜单式”的优质服务为他们成长进步、施展才华、展示风采搭建舞台、创造条件、做好服务,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当好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让更多产品从书架飞向货架。立足科研实践,通过“干中学”“学中用”,打造产学研用紧密协同的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断点和产业化堵点。当前,要继续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参加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到企业、专业合作社、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开展需求对接、联合攻关、科技咨询、科普培训等,通过地方汇资源、企业提需求、协会搭平台、人才送服务的方式,完成科技成果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此外,推动科普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乡村,助力全民科学素养不断提升。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王建宏、张锐、颜维琦、龙军、禹爱华、赵嘉伟、赵秋丽、冯帆、周洪双
光明日报通讯员 庹炼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9日 07版)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