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绍兴11月29日电(记者 项菁)菜场“新贵”冬笋、“橘中爱马仕”红美人、“美食五味肉”甲鱼、“下饭第一香”腊肠……大雪节气降至,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浙江天气渐寒,一批批冬令美味新鲜出炉,催热了冬日里的“土味经济”。
瞄准竹鞭附近区域、刨去表面的土层、切断根部……一早,绍兴市上虞区长塘镇会篁村村民就拿上锄头,到竹林里寻找有裂缝的小土包,挖掘鲜嫩成熟的冬笋。“今年天气适宜,笋的质量好,甜又脆。”村民罗长荣欣喜道。
农户展示新挖的冬笋。余斌 摄
“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拥有丰富的山林资源,仅从长塘镇看,当地共有竹林面积1.5万亩,竹笋年产量约3万吨,是当地农户重要的经济来源。
为促农增收,当地成立多家竹笋合作社和共富工坊,如今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冬笋。长塘镇“株够可以”竹笋产业共富工坊负责人罗彩霞称,“冬笋刚上市,2万多斤就被预订了,主要是上海、苏州、杭州的客人。”
浙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食物生长和培育提供了绝佳环境。在浙江沿海一带,柑橘也成了这个冬季的“明星”产品。
宁波象山地处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连日来,晓塘乡田间地头弥漫着柑橘的清香,随处可见硕果累累的“象山红美人”柑橘,橘农迎来丰收季。“橘二代”顾芷宁称,价格和往年差不多,零售价每斤30元左右。
红美人柑橘。象山县农业农村局 供图
“象山红美人”柑橘因果皮光滑、肉质细软、糖度高、降酸早、香味浓,而被称为“橘中爱马仕”,是广大橘农心中名副其实的“致富果”。今年以来,该县创新启动“象山红美人”碳标签工作,推广运用低碳种植技术,在包装上加注碳足迹标签,推动柑橘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
蜜橘也是今冬各大市场上的香饽饽。在“中国蜜橘之乡”台州黄岩,蜜橘种植已有1700多年历史,今年种植面积约5.4万亩,销售产值超4亿元,亩均产量有望较2022年增加10%。
纵观“浙产”的冬日美味,除了瓜果时蔬,还少不了“土味肉食”。
这些天,在江南水乡——越城区富盛镇“渔父农庄”甲鱼养殖场,农户们手持专用钢叉,开启了一年一度冬捕。据养殖场负责人蒋天明介绍,养殖塘采用“渔鳖草”混养的生态循环模式,严格控制水质和放养密度,同时尽可能模仿野生甲鱼的生长环境,提升品质、促进增收。
“来尝尝新出炉的腊肠……”中午时分的安昌古镇摩肩接踵,海内外游客畅游水乡之时,也会打包带走一些腊肠、腊肉特产。
家家户户晒腊肠正是江南古镇的“过冬仪式感”。每年立冬后,绍兴安昌古镇便热闹起来,腊肠、酱鸭、腊肉、鱼干等土特产飘香四溢,民居廊檐窗前、沿街廊下入目皆是,整条古街喜迎销售旺季。
古镇居民抢晴晒肉。项菁 摄
一系列地方美味凭自身实力强势“出圈”,透过这些“土味”,人们既能发现“鱼米之乡”浙江地域的独特性,亦看得见“绿水青山”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浙江之道。(完)
中国网临汾11月28日讯(记者 张静) 这里山水环抱、山水交融,山山相映、水水相宜,步步如画、处处成景,是山西“表里山河”最生动的写照。这里大街小巷被“美颜”,古韵新风“兼容”,颜值气质“兼修”。这里拥有3处5A级景区、15处4A级景区,每一处美景都让游客耳目一新,流连忘返……11月27日,“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山西)采访团走进山西临汾,探访临汾在产业升级、城市改造、文旅发展等领域的新变化。
尧都云商产业园外景 (中国网记者 张静 摄)
推动产业升级转化 吸引本地人回乡就业
近年来,临汾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产业升级、聚焦数字产业项目建设,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业体系。
尧都云商产业园是临汾发展数字产业的一个“缩影”。据介绍,产业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区域总部经济为业态,以山西智创城为中枢,依托字节跳动、百度、阿里云、360、百信、网易等一批优势龙头企业和项目,按照“信息产业智创引领、互联网+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智汇’新高地”的思路,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孵化基地、人工智能数据基地、软件信息智造基地三大产业基地,布局配套华汉云极信创产业中心,华光信创自主研发中心,华耀信创人才服务中心三大中心。
截至目前,尧都云商产业园共有企业166家。2022年数字经济产值达28.66亿元,总产值51.97亿元,吸纳就业近万人。
依托历史文化内涵 凸显街区特色
从2019年开始,临汾市全力实施城市面貌改造,靓城提质行动,全面推进高品质城市建设、高品质城市生活“内外兼修”,加快城市文化主轴主脉工程建设,提升城市的品位、内涵、价值、魅力。
财神楼街和鼓楼南北街改造以留住城市记忆,彰显城市文化特色为“亮点”。财神楼街因街口原先有一座财神庙而命名,后原庙被损毁。在改造街区时,在原有建筑遗址上复建一座财神庙,留住此街区特有文化记忆。据临汾市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张紫仪介绍,财神楼街改造时入口处的墙面设计融入晋南中式砖雕的元素,在人行道上的步道砖采用以“财”为主题的设计,地砖上刻有“财源广进、金玉满堂、招财进宝”等寓意吉祥富贵的成语。整体街区的改造让原有文化特色与现代城市生活更好融合。
“鼓楼南北街则是在恢复历史文化内涵上下功夫,青砖青瓦打造晋派风格,邀请书法家书写雕刻店铺牌匾,匹配鼓楼南北街怀旧一条街的造型特点,让街区整体改造,更加简洁美观、协调统一。”张紫仪说,“在街区绿化方面,我们在街区转弯区设置了微地形植物景观,合理配置乔、灌、花、草等植被,全面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通透绿化效果,打造城市氛围感。”
临汾吉县壶口瀑布 (中国网记者 张静 摄)
丰富旅游业态 持续打造“回家”品牌
临汾市文旅资源众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科学统筹沿汾、沿黄、沿太岳“三大板块”文旅产业发展布局,实施大槐树、云丘山、壶口瀑布等龙头景区提升工程,在山西省率先完成A级景区县域全覆盖。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完善产业链,更加注重“生态、文化、休闲、度假、体验”相融合,持续打造“回家”品牌。
据山西黄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陈少卿介绍,壶口景区是全省旅游行业中的一张靓丽名片,持续在打造文化和旅游精品工程方面“深耕细作”。建设黄河文化演艺厅和黄河风光展示馆,把黄河景观与黄河文化融入到壶口旅游当中。同时全面推动演艺、非遗、文创产品、公共服务等项目进景区,带来沉浸式体验,为景区注入业态活力。
据悉,洪洞大槐树景区坚持以服务游客需求为目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接待服务质量,建成了“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三大主题板块共同组成的核心园区。与此同时,秉持多元化发展理念,依托大槐树移民历史,深度挖掘利用根祖文化。并围绕核心非遗“大槐树祭祖习俗”打造了清明寻根祭祖大典等系列活动,形成了旅游+文化+N的融合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