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十堰11月29日电 (张倩龙 董武 向继华)驱车前往湖北省竹山县麻家渡镇罗家坡村,街头巷尾绿树掩映,村落民居鳞次栉比,街坊邻里和睦往来……竹山是全国“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发祥地,当地开展“十星系列创建活动”已有30年。
走进“十星级”文明创建展览馆,《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报纸墙再现曾经罗家坡村村民因绿松石一夜暴富但精神文明落后的过往,这也是“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的由来。
“十星级”文明创建展览馆。向继华 摄
1993年,竹山县委与麻家渡镇党委联合派驻工作组到罗家坡村,将农村工作任务和要求细化成10个方面,以“十星”来指代,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和评选活动。自那以来,竹山县先后17次调整“十星”评选标准,推动“十星”创建常创常新,探索形成以“十星”创建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的“竹山经验”。2020年,竹山县成功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活跃在竹山城乡的文艺志愿者达数千人,涉及书画、剪纸、收藏、武当武术等多个领域,他们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点燃着群众的“追星”热情。“中国好人”王义富作为“十星歌”的首唱人,一唱就是几十年,如今年过七旬仍乐此不疲,他用歌声将“十星”创建传扬开来,成为当地的一名“草根歌星”。
竹山县还将产业发展、共同富裕作为“十星”评选标准,发展茶叶、生猪、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同时,竹山县变“十星文化”为“十星产业”,推动“十星”元素融入企业文化和产品品牌,提升竹山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谈及竹山县“十星”创建经验的推广,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表示,竹山的“十星级”文明创建紧紧抓住了城乡社区等社会基本单元,同时通过乡风文明建设丰富日常文化生活,提升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月月照来天天明,家家户户创十星。农家挂上十颗星,十星闪闪耀门庭。”如今,“十星歌”仍流传于竹山县,走过30年,“十星”创建依旧迸发着源源不断的活力。(完)
中新网北京11月29日电 第七届西藏智库国际论坛近日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为“创新与共享”,旨在共同讲好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西藏故事,深刻探讨和揭示新时代西藏发展进步的内在逻辑,更好地服务西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在开幕式上致辞指出,西藏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也有西藏自身的特点。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是我们从事西藏研究和关心西藏发展的每一个人都应深入思考的重要的理论、学术和实践问题。
论坛安排了主题发言和六个专题研讨单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小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肖杰围绕2023年中国政府发布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实践及其历史性成就》白皮书进行了主题发言。
西藏智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唯一一家院级西藏研究专业智库,在组织开展涉藏学术研究、对策咨询、对外宣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举办国际论坛是西藏智库推进国内外涉藏研究学术交流的重要举措。自2017年以来,西藏智库国际论坛连续举办七届,累计有300余位国内专家和来自境外的近百位专家参加。
本次国际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智库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国际合作局给予指导和支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社会科学院、四川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藏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和来自俄罗斯、波兰等国家的共计50余位专家学者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深入研讨。(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