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1月28日电(记者陈海波 通讯员王豪)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28日,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投入使用。作为我国地磁场探测精度最高的卫星,该卫星的投入使用将大幅提高我国空间磁场探测技术水平,为我国地磁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磁场导航、空间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撑。
“澳门科学一号”采用“A星+B星”联合观测模式:A星搭载高精度磁场观测载荷、能量电子谱仪、激光反射器等载荷,重点开展高精度地球磁场测量任务;B星搭载中能粒子探测器、太阳X射线探测器、激光反射器等载荷,重点开展太阳X射线和地球内辐射带能量粒子探测任务;A星和B星联合对南大西洋异常区高能粒子的时空分布结构开展观测,设计寿命5年。
据了解,该卫星于2023年5月21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在轨测试期间,卫星运行稳定,功能、性能正常,完成了卫星工程在轨测试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测试项目。卫星各载荷的科学数据经过自校自评,并与其他卫星数据和国际通用模型比对,验证了各载荷的功能和性能。卫星圆满完成在轨测试工作,具备投入使用条件。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项目由国家航天局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开展。据介绍,“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是澳门首个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也是国际上首个监测南大西洋异常区域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卫星,将在提升澳门科技创新水平的同时,助力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开辟内地与澳门科技合作新模式,树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新范例。国家航天局负责卫星工程组织管理,卫星系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和西北工业大学抓总研制,科学载荷由澳门科技大学负责提供,科学数据分析和应用由澳门科技大学、内地有关单位共同开展。
据悉,该项目鼓励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应用,未来将通过相关数据政策,深化澳门与内地、国际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澳门自身独特的区位与制度优势。目前,项目已与英国地质调查局、巴黎地球物理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丹麦技术大学等18家国际研究机构签订合作研究协议,助力澳门打造又一个面向世界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此外,项目还将持续推动航天科学研究与澳门青少年航天知识科普工作。(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房家梁】
央视网消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天(11月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78.3万亿元,同比增长4.9%,10月份当月增长5.1%。物流需求企稳回升,呈现恢复向好态势。
从具体领域来看,工业品物流持续向好,特别是装备制造等基础领域发挥支撑作用,对全部工业品物流总额贡献率超过四成。从消费领域看,餐饮、住宿、零售等消费物流需求持续回升向好。其中,10月份全国餐饮相关物流需求同比增长超过17%,增速比9月份加快3.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加快。
此外,在电商直播购物等新业态的带动下,相关智能消费品物流需求同步扩大,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物流需求增长超过50%。进口物流持续改善,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化下,进口物流量延续良好增势。粮食、大豆、食用油等进口量增速超过20%,原油、煤炭等原材料大宗商品进口物流量均持续回升。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 刘宇航:1—10月份社会的(物流)总额保持了一个持续恢复的状态,一方面是因为整个上游工业板块的生产和需求在加速恢复,另一方面是因为新业态、新动能叠加发力,以及整个物流服务价格的持续回升。